2017.08.11
榆树又名春榆、白榆等,素有“榆木疙瘩”之称,为榆科落叶乔木,幼树树皮平滑,灰褐色或浅灰色,大树之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纵裂,粗糙;小枝无毛或有毛,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;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。榆树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各省区,朝鲜、前苏联、蒙古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1000-2500米以下之山坡、山谷、川地、丘陵及沙岗等处。
一、白榆的生长习性
白榆,阳性树种,喜光,耐旱,耐寒,耐瘠薄,不择土壤,适应性很强。根系发达,抗风力、保土力强。萌芽力强耐修剪。生长快,寿命长。能耐干冷气候及中度盐碱,但不耐水湿(能耐雨季水涝)。具抗污染性,叶面滞尘能力强。在土壤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之冲积土及黄土高原生长良好。可作西北荒漠、华北及淮北平原、丘陵及东北荒山、砂地及滨海盐碱地的造林或“四旁”绿化树种。
二、白榆的生长分布
白榆分布于中国东北、西北、华北、华东等地,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两岸、山麓和田边。植株自然生长于长江下游各省。朝鲜、前苏联、蒙古也有分布。
三、白榆的形态特征
白榆为榆科落叶乔木,幼树树皮平滑,灰褐色或浅灰色,大树之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纵裂,粗糙;小枝无毛或有毛,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;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。叶椭圆状卵形等,叶面平滑无毛,叶背幼时有短柔毛,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,叶柄面有短柔毛。花先叶开放,在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。翅果稀倒卵状圆形。花果期3-6月(东北较晚)。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各省区,朝鲜、前苏联、蒙古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1000-2500米以下之山坡、山谷、川地、丘陵及沙岗等处。榆木有黄榆和紫榆之分。黄榆多见,木料新剖开时呈淡黄,随年代久远颜色逐步加深;榆木可以做家具,榆白皮可入药,利水,通淋,消肿等功效。
四、白榆的繁殖方式
主要采用播种繁殖,也可用嫁接、分蘖、扦插法繁殖。播种宜随采随播, 千粒重7.7克,发芽率65%-85%。扦插繁殖成活率高,达85%左右,扦插苗生长快。管理粗放。
1、播种
4月中旬榆钱由绿变浅黄色时适时采种,阴干后及时播种。一般采用条播行距30厘米,覆土1厘米踩实,因发芽时正是高温干燥季节,最好再覆3厘米土保湿,发芽时用耙子挡平。每亩用种4公斤左右。苗高10厘米左右间苗至10-20厘米,第二年间苗至行株距60×30厘米,以后根据培养苗木的大小间苗至合适的密度。
2、扦插
秋季落叶后和春季萌动前均可扦插。
(1)整地作床:无论秋插或春插,圃地都要深翻(25厘米左右)细整,施足基肥,土壤消毒。春季扦插,圃地最好冬季灌足底水,翌春,深耕作床。
(2)采条剪穗:秋季扦插,应随采随剪随插;春季扦插,种条可以冬藏,也可随采随插。选出0.5厘米以上的壮条,接成15-20厘米长的插穗,其上剪口要剪平,下剪口要在靠近芽眼处剪成马耳形,这样有利于扦插生根。
(3)扦插:扦插的行距30厘米,株距20厘米。随开沟随扦插,接穗微露地面,覆土塌实,灌透水。
(4)前期多灌水:水分影响扦插生根成活。扦插一个月后才能生根,所以在插后到生根前,应多灌水,以保持土壤湿润,促进生根成活。
(5)及时抹芽:白榆萌芽力强,萌条较多,当萌条到2-3厘米左右时,选留一个健壮萌条,其余萌条全部剪掉,以防消耗插穗的养分和水分,有利于生根成活。因萌芽出土有早晚,所以除萌条要进行多次。
(6)松土除草: 松土除草能保持墒情,增加地温促进生根成活,但要防止伤根、伤芽。
3、嫁接
于3月中旬芽萌动时,在砧木2米左右的光滑处剪断,接穗长5厘米左右,每穗保留2-3个饱满芽,穗下端削一马耳形,面长2.5厘米,面深不起穗粗的二分之一,在削面背下一偏契形即成。将削好的接穗垂直插入皮层和木质部之间,随即用塑料布带包扎严紧即妥。